5月14-15日,“哲学家解读世界人生”系列讲座第五、六讲在我校图书馆819报告厅顺利开讲,南京大学哲学系李承贵教授担任此次讲座嘉宾,两次讲座分别就中国哲学之常道、妙道进行了探讨。
在中国哲学之常道这一讲中,李教授从什么是哲学,中国有无哲学,中国哲学是什么样子等问题开讲,从学说、形式、功能等三个方面回答哲学是什么,以老子的学说为例回答中国有无哲学,最后解释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即中国哲学是人学,是关心人,以人为研究的哲学学说。
李教授从中国哲学的七个时代,中国哲学史上的著名学派以及著名的哲学家这三个部分为我们展开讲座的主要内容。李教授以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及中西马学为我们梳理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哲学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代表思想。而不同时代的思想有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哲学从发源到酝酿、发展、转型以至现代化的转变。在哲学学派上,先秦时期的儒、墨、道、法、实、阴阳、名等学派,两汉时期的独尊儒术,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不断发展变迁。佛家又分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不同门派;宋明时期的理学、心学以及事功学是主要学派;清代则有东吴学派、皖南学派、扬州学派、浙东学派等不同派别;到了20世纪,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的思想传入中国,中国主要存在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三类哲学思想。李教授又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哲学史上的著名思想家,例如孔子、老子、墨子、董仲舒、周敦颐、朱熹、陆九渊等著名哲学家,介绍了他们的主要思想、主要著作,以及相关的趣闻轶事。
在第六讲中,李教授从“天人合一”谈起,以现代过度开发的危害为例,讲述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性。“天人合一”有五种形式,即天人合德,人法天道,天人感应,天人一体,天人相分。老师大量引用了很多《庄子》、《周易》里面的语句,解释了这些抽象的哲学观念。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行健”也就是是天法,“自强不息”即为人道。“天人感应”,即天也是有意志的。这个观念始于董仲舒,主要用来告诫帝王,帝王的行动也会受到天的束缚。“天人一体”则是人与自然的融合。对于“天人相分”,李教授进行了一些延伸。“天人相分”这个观点始于荀子,天和人各有其志,各有其能,刘禹锡、王夫之都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但也都是希望通过认识、把握自然的规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通过征服、改造、合理利用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五种形式,都含有启发人心智与德行的智慧。
李教授认为“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为”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而是去适应自然的“有为”,从而达到“无不为”的境界。在这之后,老师讲到孔子,孟子,荀子的一些关于人本性为善还是为恶的观点,讲到了孟子关于“性本善”的论述,以及“寡欲”。此处“寡欲”非“灭欲”,指的是用心去控制自己,理性优于感性。
通过这两场讲座,同学们跟随李教授的思路,一同探寻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演变,对中国哲学有了更系统整体的认识,同时也对一些哲学思想也有了跟准确的理解。
(文/胡宇曦、刘徐薇 图/刘徐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