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哲学家解读世界人生”系列讲座第七、八讲中,南京大学哲学系李承贵教授受邀担任讲座嘉宾,在图书馆819报告厅为大家带来了“中国哲学的常道”与“中国哲学的妙道”的主题讲座。
李教授以中西方哲学区别引出本次讲座主题,谈到中国哲学的产生、发展历史、七个时代以及所谓的常道,内容颇丰。先秦时代是中国哲学各个哲学领域的兴起的黄金时期。儒、道、佛,均发源于此。这一时期的哲学状态也极好地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多样性。李教授浓墨重彩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治世哲学,如贾谊对先秦哲学的总结,两汉时期的经学,魏晋时期的玄学,宋明理学周敦颐的无极而太极说。清代实学,这个被教授称为变革的时代里,中国哲学的价值逐渐趋于实践,趋于讲求行可兼之。而后以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为代表,阐述了清代的实学如何颠覆宋明时期形而上的理学,并且高度赞扬了那与“存天理,灭人欲”做抗争的哲学家们。哲学自此回归其本来面目,成为后来哲学发展的启蒙。迄今为止,我们仍然在建构这一哲学体系。
在下午的讲座中,李教授开篇名义,他认为,任何学说包括哲学都是生活的需要,都是生命的需要。而当下社会,“天人”关系面临窘境,主要是因为人类需求与自然资料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包括数量需求和品质需求的矛盾。因此,我们应当向中国哲学汲取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慧。儒家说,我们每个人要将自己的良心、内在的善体现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然后成为“圣人”。
李教授将理解“天人合一”概括为四种形式:天人合德、人法天道、天人感应和天人一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应当学习“天道”,从大自然的“行”和“事”体悟和学习,以成就品德。这就是“天人合德”,要求人们从朴实无华的天道中感悟道德和精神的内涵。“人法天道”,即人效法天道以掌握自然的方法。李教授以《道德经》名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来阐释这一形式的智慧。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则是“天人合一”的第三种表现形式,即人和社会(人文世界)的秩序都与自然结合,人类应关注、关心自然现象对人及其社会的影响。同时,人伦世界秩序也可从“天”的秩序中获得启发。“天人一体”则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生命的有机的统一体,即万物同体。
“天人合一”中的四种形式都内含有启发人心智与德行的智慧,但只有“人法天道”、“天人一体”形式具有生态意义,即对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保护自然环境具有我们需要的生态智慧。实际生活中,也应当明白解决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保护生态,光靠传统智慧是不够的,需要与之相配套的制度、技术等等。
李教授以“心统性情”相关思想和内涵智慧,启发同学们利用中国古代哲学的妙道修生养性,每个人都有道心,而让其产生积极意义关键在于自身的把持。同时,详实例子支撑的中国哲学知识讲座也让同学思考更多,收获颇丰。
(文/刘徐薇、宁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