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哲学家解读世界人生”系列讲座第六讲在图书馆819报告厅顺利开讲。此次讲座以“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为主题,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亚军担任嘉宾。至善学院副院长王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唐忠宝出席此次讲座。
陈教授主要从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交流,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论敌论友,中国早期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论战三个方面就主题展开讲述。陈教授谈道,在马克思的时代,实用主义还尚处于萌芽阶段,没有实质上的交流。而杜威从对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出发,赞扬了马克思把经济作为社会发展基石的思想,也片面地批评马克思主义是决定论,仅仅用经济作为单一要素解释社会问题。同时,当实用主义从解决社会问题转向精确化、专业化时又出现罗蒂、普特南、伯恩斯坦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研究愈加全面。
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共性在于其共同关怀,相比以往古典哲学注重于学理上的研究、真理的理解、哲学家的哲学研究,它们立足于当下生活,拥有人本思想,寻找大众的哲学。这种由“天上”到“地上”的转变都源于黑格尔哲学思想与达尔文进化理论的结合。而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不同在于一者是积极的人本主义哲学,一者是消极的人本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和实用主义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实践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实用主义的实践是宽泛模糊的,几乎涵盖所有行为,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则更为精确,实践就是劳动,由此,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可围绕展开。它清晰有力,同时也存在忽视非劳动因素,如中国古代哲学家所提倡的三省吾身、修身齐家等情况。对于马克思和杜威的共同点,陈教授讲道,二者为了社会公平正义投入到变革社会中去,如同马克思主义思想“无产阶级要想解放自己必须先解放全世界”。
最后陈教授纠正了“五四时期中国的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激烈碰撞”这样的错误说法,通过引举胡适的文章《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等多个例子说明了胡适和李大钊并不是敌人,反是亲密伙伴。两人思想不同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胡主张渐进式的改革,而李并没有提倡整体的革命。
讲座在热烈互动中步入尾声,同学们都积极主动,提出了自己的问题,陈教授也都一一做了解答。通过此次讲座,我们基本明确了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增加了对现代哲学体系的了解,对实际学习、生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刘聪/摄影:胡宇曦 韩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