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学院“哲学家解读世界人生”系列讲座第四、五、六讲分别于1月16日下午六点半,1月17、18日下午两点半,在图书馆819报告厅隆重举行。本次系列讲座邀请到的主讲嘉宾是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福森教授,至善学院分团委书记白冰老师与辅导员李慧晓杉分别主持了这三次讲座,讲座场场座无虚席,300余名至善生完整聆听了这三次讲座。
在第一期讲座中,刘福森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他多年来哲学研究的感悟,刘教授认为哲学的魅力在于它的多维化和开放性。有别于科学的严谨性,哲学更有其特征性,与文学、艺术相同,哲学不仅仅是对于自然规律的简单阐释,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作品,拥有其个性价值、创造价值。刘教授从时代性、民族性和个人性三个哲学的个性特征,诠释了哲学的理论特质。任何时代的哲学都是哲学家对特定时代思想上的把握,反映的是一种时代精神,也因为哲学诞生于不同时代,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亡,被其他哲学所取代,所以哲学是一种时代产物,当我们评判哲学的有用观时,应该充分认识哲学的这一时代特性。刘教授形象的将这一更迭比做一场厮杀,是不同时代哲学的相互厮杀,是一段哲学家相互厮杀的历史。之后,刘教授更是引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的话,“每个哲学家的话和别人都不相同,哲学就像一个长着许多脑袋的怪物,每个脑袋都说着不同的语言”来说明哲学的个性思想。同时,刘教授强调,当我们学习哲学是,一定要认清哲学和科学的区别,用摆事实来论证科学,用讲道理来辩证哲学。
刘教授告诉我们,哲学的文化特性,无法灌输,需要思维和思考,是一种体验、感悟、反省,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他欢迎同学们积极提问,共同探讨,一起学习奥妙的哲学。当现场同学提出“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时,刘教授辩证地分析了哲学的意识形式和意识形态的区别,当我们在学习哲学时,要关注一般规律的概括总结,更要学会一种个体分析的方法,结合不同时代特征去学习哲学。
次日,第二期讲座开场,刘教授首先简单回顾了昨日讲座的的主要内容,即哲学有别于科学严谨性的多维化和开放性,启迪我们将科学和哲学分开,合理看待两者的关系。从哲学的三个基本境界入手,从“用别人的话说别人的思想”到“用自己的话说别人的思想”,再到“用自己的话说自己的思想”,刘教授向我们展示了一代代哲学家们在求真思考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历程。他鼓励我们敢想、敢说,做当代有思想个性的年轻人。
随后,针对当日讲座的主题《生态哲学的理论与实践》,刘教授循循善诱,先向大家简明阐述了哲学的价值,随后从“生态哲学的形成及其历史发展”、“生态哲学的基本理论”两个大方面展开进一步的详细讲述。而其中“生态哲学的基本理论”又被细化为“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观”三个基本理论。刘教授提出,哲学和宗教是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对人和命运进行思考的价观念,而精神家园最终即是哲学及宗教。精神家园为现实生活提供思想坐标,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寻根”活动。生态哲学就是在这个“寻根”过程中按照生态文明的价值与逻辑构造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理论。而生态危机和现代发展模式的危机引发了一代代哲学人的思考,从而渐渐形成了当代的生态哲学,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组成了生态哲学专题,是生态哲学的三大基本理论。刘教授条理明晰地向大家讲述了这些理论的基本概念,并着重强调了生态世界观。生态世界观将地球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系统,是一种“有机论”、“整体论”、“关系论”的世界观。它用生命态的观点去看世界,强调整体对于局部的决定性作用,看重整体中局部之间的逻辑关系。生态价值观强调每一个生命个体具有对其他物种和个体的“价值”,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保护生态自然的人类行为提供了价值论的根据。生态伦理观则是一种研究生态道德的哲学原理,从而规范约束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行为,追求人对自然行为的合理性。从以上三个基本理论出发,我们对生态哲学有了大致的了解,也明白了当今工业文明肆虐下生态哲学的宝贵价值。
18日讲座伊始,刘教授依旧从哲学和科学的区别入手,相较前两讲中的内容,将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深入阐释。他提出,研究一般规律的是哲学,而研究特殊规律的即为科学,这是两者最表观的区别。哲学,是突出以人为中心,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对外部对象进行的理解和解释。两者并非矛盾对立,而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之后,刘教授简单讲授了发展观产生的历程,由浅入深地引出今天的讲座主题。现代发展观是建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基础上,按照工业文明的观念和逻辑设计的。而这其中“文明”及“文化”,实质上就是“人化”,文明的形成过程即创造人造物的过程,正是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人们对待发展的一种态度,即发展观,发展哲学。刘教授讲到,现今人类陷入生存危机,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我们需要一种发展观的革命。
紧接着,刘教授从进步观、健康观、消费观、效率观、代价观和伦理观五个分支方面的革命带领大家进行当代发展观革命的概览。在进步观方面,刘教授指出,我们现在应该改变以往认为“越远离自然就越进步”的错误认识,探求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谋求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固有的健康观指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企图通过外部技术力量来保持自身的健康,虽然减少了人生病的机会,但长此以往造成了人生命功能的衰退。而真正的健康观应该是通过促进人的生命器官功能的提高,来使人面与疾病的新观念。消费观的革命特指在工业社会的消费中,消费品的使用价值逐渐淡化,人们越来越重视消费品的“时尚价值”,而这本质上是一种挥霍性消费,超越了生存需要的价值,亟待需要我们进行反省,落实真正的可持续发展。至于效率观革命,刘教授强调我们在意识到时间有限的同时,不应忽视能量和资源的节约,即要同时关注“资源效率”和“能量效率”。人类任何价值的获得都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就是价值观的内涵。刘教授据此指出,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在发展中考虑这种代价付出是否值得,我们的价值目标是否明确。在最后一个方面伦理学的革命中,刘教授提出我们并非“反发展”,而是要通过对发展的评价、约束和规范来实现“合理发展”。
临近讲座结束,李慧晓杉老师将刘教授所讲与我们各学院之所学结合,进行了简要总结。面对同学提出的“如何解决生活中实现生态哲学与市场经济的矛盾”问题,刘教授结合我国人口数量大的基本国情提出,虽然短时间内我们难以在发展需求和生态保护间寻求到最佳平衡,但是我们现在可以从观念上实现转变,积极探索解决之道,这个过程是最为宝贵的。
至此,至善学院“哲学家解读世界人生”系列讲座第四、五、六讲圆满落幕,再次感谢刘福森教授为大家哲学之路的启蒙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