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展示我校教师风采,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树立先进典型,浓郁我校教学评比气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校团委、校学生会于六月启动了江南大学第十届“我最喜爱的老师”的评选活动。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经过学院推荐、材料审核、网络投票、现场投票、现场展示等环节,最后经本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评审委员会研究决定,授予至善学院熊微等10名老师江南大学第十届“我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名单如下:
第十届“我最喜爱的老师”名单(10名):
熊 微(至善学院) 尤丽华(机械学院)
李秀芬(环土学院) 狄 岚(数媒学院)
陈佳冀(人文学院) 吴祐昕(设计学院)
梅 锦(法学院) 东为富(化工学院)
许长海(纺服学院) 王海鸥(食品学院)
熊微博士为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至善学院素质创新课程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自2001年执教以来,他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方面积极领会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内涵,不断将奉献意识、创新精神融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中,在把江南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过程中努力研究、主动实践。
“教书育人,授业解惑。”熊微博士应学校培养高水平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在至善学院主讲《现代艺术与现代设计》。该课程是面向至善生的素质拓展课程,希望通过这门课程拓宽至善生的知识面,提升对现代艺术与设计的了解和欣赏,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熊微老师自从2010年为至善生授课以来,教学严谨,认真负责,不计劳酬,热于奉献。他的教学方法新颖有效,让学生耳目一新,确实能开阔视野,学到东西;他讲课内容丰富,风趣幽默,善于拓展学生思维,在引导至善生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他们素质的提高。
“潜心教学,一路提升。”熊微博士从教初期,面对学生们青春焕发的求知欲和枯燥的理论课程之间的矛盾,他尝试学会如何将单向授课模式转化为启发式、互动式交流,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变和教学相长的磨练提升。2003至2006年,他脱产攻读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期间获得了知识储备的扩展和学术方法的训练。2006至2009年,对本科教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反思,这一阶段开始加强课堂分寸感的把握,注重个人原创性学术观点的传播,从而引导学生提升对学科内容的兴趣。2009年成为硕士生导师后,他在兼顾本科教学的同时,更加侧重对研究生的培养。尤其在2011-2014年担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期间,自觉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待设计教育以及学科发展,以更强的责任感对待设计教学,这一阶段教学和行政双肩挑的角色对个人来说是个重要的挑战。他主持的研究生课程“设计批评”获得了2012年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
“专心致研,开拓创新。”为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他赴英国德蒙福特大学做访问学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国际资料和教学资源,掌握了国际学术前沿的知识和案例,为回国后的教学科研充实了深度和广度。期间也在德国艺术与设计大学、科斯特纳设计博物馆、比利时梅赫伦大学等国际设计院校(博物馆)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促进和充实了个人的学术积累,传播了中国设计学界的观点和设计学子的作品风貌。近五年来(2009-2014),除了日常的教学课程,他还组织了一些重要的研究生(本科生)学术交流活动。诸如研究生学术交流报告会、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可持续设计”工作营、教育部2013全国“整合创新设计”研究生暑期学校等等。两周一次定期进行的研究生学术交流报告会,引导学生从个人学术汇报到集体座谈,围绕周期话题进行探讨和知识碰撞,从中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研究主动性。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自入职以来,他左手执爱、右手授道,一路前行、一路播撒,对学生的热爱、教育及奉献,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受到了广大学生的肯定和好评。这必将鞭策他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投入从事教学科研事业,期待培养出更多的受社会欢迎的优秀拔尖创新人才!
至善学院
2014年7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