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强化班,自2008年9月开班以来,作为我校激励优秀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实施因材施教、培养卓越人才的摇篮和基地,一直备受学校领导、学工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生工、食品和医药等学院的高度重视。虽然组建的时间不长,但为了造就“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在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方面都做了许多创新和尝试,在强化班的选拔方式、课程设置、师资配备、课堂教学方式、考试方式、淘汰机制,以及党建团建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选拔淘汰,严把质量
1、严把入口——实施优质优培
强化班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人才选拔:一为直接招生,我们向社会公布“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的招生计划直接招收高考成绩优秀学生;二是入校后二次招生,生物工程学院和食品学院的全体新生、医药学院制药工程专业的新生都可以自愿报名,由学校统一组织笔试、面试、心理测试,根据选拔考试成绩并参考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在选拔时学生的基础知识固然是一大参考重点,同时,我们更侧重学生的学习、研发和创新能力。经过近一年的比较和探索发现,第二种选拔模式更为科学和完善,学校决定从2009年开始,将全部采用二次招生选拔模式组建强化班。
2、淘汰机制——激发内在潜力
为培养出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内的中坚力量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符合时代所需求的现代化建设主力军。强化班学生的管理实行滚动淘汰制,每学年对强化班学生调整一次,调整比例每次不超过15%,调整的依据为期末单科成绩和综合测评的排序,与此同时,学校经多方研究、考虑另行制订强化班综合测评条例。其严格的淘汰机制,一方面成为我们培养优秀人才的质量保证,而压力式学习更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
二、特色内容,凸显探索
1、名师授课——做人、做事、做学问
强化班的所有课程均实行单独授课,学校安排工作态度认真、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作为基地强化班的任课教师,倡导研究性教学模式,强化学生专项训练与自主性学习。“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曹菊生、刘湘、宋启军等一批优秀教师的熏陶下,学生不仅跟老师学会了全新知识,夯实了理论基础,更从各位名师身上学会了为学之道、生活之道、为人之道。
2、导师引领——感受大师风范
强化班实行全程导师制,由专业教授担任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选课、学习与研究。一年级导师配备至班级,二年级导师配备至专业方向,三年级导师配备至个人。目前,强化班已聘请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堵国成、食品学院院长助理卢蓉蓉、制药学院副院长许正宏三名教授担任班级导师。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与班导师联系,了解学术前沿动态,请教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项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快了解所学专业,在导师带领下组织学生参观生工、食品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加深学生感性认识,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中去,发展个性爱好。
3、学长结对——同走成长之路
由班级导师牵头,强化班学生与生工、食品和制药三个学院的高年级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结对,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并在强化班安排生工基地班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强化班学生副班主任。学长们成功与失败的经历成为学生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更好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转型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说是他们前进路上的一盏明灯。
4、前沿讲座——培养研究理念
从一年级开始生工、食品、制药三大学院竞相开设“学科发展前沿讲座”等各类讲座,使学生不断了解专业、认识专业、掌握专业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崇尚科学的精神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目前,强化班邀请我校太湖学者
王小元
教授、博士生导
师毛忠贵
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
李寅
教授、
堵国成
教授、
许正宏
教授等著名教授讲座、座谈。在诸多大家、学者的风范熏染下学生更加明确了奋斗目标,发奋求学。
5、政策倾斜——享受优质资源
学校不仅为强化班的学生提供了最优秀的师资力量,同时在学校资源方面更是有效倾向,形成具有强化班特色的优势政策。为鼓励学生学习,学校为强化班另行制定学生奖学金评选条例订,学生奖学金获奖面可提高到80%;强化班学生按学校评选办法参评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其评选比例可提高到80%左右。强化班学生免试推荐硕士研究生指标单列,在强化班进入第四年学习的学生均获得免试攻读公费研究生。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提供现代化学习场所,学校为强化班准备了三大专用场所:专用上课(自习)教室、专用机房、专用图书资料室,方便了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研究。
模式创新,拓展实效
1、体制改革——优化培养计划
强化班在学生培养模式上打破本、硕、博三阶段的分开式教学,学校聘请专家和相关学院的学科责
任
教授,为强化班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明确重点强化的课程和环节。融汇一般学生本-硕-博三阶段教学,制定出培养目标更为明确、培养周期更为科学的教学计划。该计划应注重夯实数理化基础,强化外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培养,注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训练。学校通过设置学科大类专业主干课程,使学生得到宽厚的大类学科的专业基础。并从二年级以后,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生物工程、食品科学或生物制药专业,通过个性化培养计划,在完成本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后有选择性进入硕士或硕博阶段学习。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强化班自身建设,为切实有力推进强化班教学改革,为进一步发挥强化班在学校班风学风建设中良好的示范作用,总结的经验与不足,广泛征集强化班发展的建议由校学生工作处和教务处定期召开任课教师座谈会、校领导与强化班学生买对面等座谈会,就强化班学生培养方案、模式、目的等方面内容作交流,多方面听取意见,有效实施教改。目前,学校鼓励强化班任课教师在强化班培养、教学、考核方面上采用多种有效手段,一切有利于强化班学生培养的教学、教育改革都可以在强化班推行。
2、科学立项——接受实践检验
强化班在培养方案中专门设计了以科学方法、科学活动为核心的科研训练体系,旨在鼓励“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强化班学生应在第二学期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和江苏省计算机二级考试;在校期间至少要参加1项校级以上相关学科竞赛,包括数学、物理、英语、数模、电子设计竞赛等或科技创新活动(包括:挑战杯、创新杯等),并力争获奖。
3、管理探索——提供培养保障
在学生管理模式上,学校多方借鉴、研究国内外知名高校强化班的管理模式,探索具有江南大学特色的办学之路。强化班的日常学生工作和教学管理由学生工作处和教务处派专人负责,成为目前江南大学唯一校管班级。为了使强化班管理更为科学有效,校学工处、教务处多次组织管理人员赴知名高校实地考察,学习取经,现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保持长期联系,互相经验借鉴。
丰富活动,彰显个性
1、心理咨询——确保健康成长
在校大学生普遍面临社会适应和发展问题上的重重困难,心理问题也日渐凸现。强化班同学不仅学习压力大,第一学期淘汰5名同学的事实更是可能引发人际关系敏感等实际问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们未雨绸缪,及时主动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强化班的同学积极主动地学习着,健康快乐地成长着,强化班的班集体生活充满朝气、充满阳光。
2、文体活动、演绎青春精彩
为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号召,强化班同学每天坚持集体长跑近千米,强身健体,以强壮的体魄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2008年11月,强化班单独组队参加校运会,全班同学报名踊跃,参加了金秋体育节上几乎全部的体育项目,也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好成绩,无论是田赛还是竞赛赛场上,无论是趣味项目还是拉拉队员场地,都能看到强化班同学青春在飞舞,激情在迸发,唯一一个以班级为单位组队参赛的强化班第一次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青春激昂……,此外,强化班同学还积极参与到生物工程学院的酒文化节、迎新晚会等文艺活动中,在属于自己的舞台展现青春风采。
3、以班为家——凝聚团队意识
为加强班级同学凝聚力,丰富同学课余生活,缓解同学学习压力,强化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包括户外素质拓展、周末影院、春游鼋头渚、乌镇、班级羽毛球赛等等,更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契机,进一步营造以班为家的氛围,全班同学在一次次活动中渡过了一个个难忘的日子——中秋赏月吃月饼,圣诞舞会狂欢,元旦齐手包饺子……,班集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增强了,同学们之间关系融洽了,每一个同学都自觉以一名“强化班”学生为傲,更以一名“强化班”学生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言行。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孕育未来生命科学于技术领域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是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强化班创立的宗旨。在强化班的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改革奠定了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基础;导师制成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重要制度;滚动淘汰制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质量保证;先进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对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科研立项制等在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方面起了“孵化器”的作用;特色管理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目前,学校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奋力前进。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强化班在曲折中探索前进。在前进的道路上虽然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很多困难,但是我们有信心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强化班如一个新生的婴儿,在母校坚实而温暖的怀抱茁壮成长。 (撰文 学工处 曾向红 沈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