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下午三点半,我作为外国语学院联系人,代表外院9位同学,参加了至善学院本学年第一学期的期中教学质量座谈会。与张院长,王老师,朱老师 赵艺凡辅导员以及其他学院08,09级的学生代表们,共同就至善学院开设的素质课程进行了讨论。大家不仅积极主动的反映各个学院的同学对于至善素质课的看法和感受,还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对于开设至善素质课意义以及形式的意见和建议。
从学生代表们的发言中不难看出,很多学院都存在着对至善素质课相同的疑问。首先就是有关至善素质课和校公选课的区分。很多同学反映说感觉至善的素质课和校公选课区别不大,范围也没有校公选课广泛,也有同学反映,甚至一些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校公选课完全一样,似乎并没有张院长在至善迎新生大会上讲的那样好。也许是因为大家带着一个比较高的期待走进至善的课堂,但是没能够达到自己的预期后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疑惑。其次就是对于开设课程范围的问题。很多同学认为课程的开设范围太局限,没有自己真正喜欢的课程,建议能够在开课之前先做个调查。也有同学认为课程的实用性不强,和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建议增加一些例如口译类,商务类,社交类,演讲类等课程。而08级的同学更希望大二和大三的课程类别可以分开,更具有本年级的特色和导向性,比如大三可以适当增加有关考研政治方面的课程或者就业导航类的课程。理工科有些同学则抱怨开设过多的文科类课程,建议适当增加理工类课程。此外,对于课堂形式,内容和老师授课方式上,同学都希望课堂形式能够多样化而不是只局限于教室内的传统授课方式,老师能够有激情,多一些和学生的互动。内容上不要过多偏向抽象的理论性的东西,而是能够加进去更多和实际生活以及我们大学生相关的内容。 有些同学则对于考勤制度提出质疑,认为应该更加自由化。
对于如此之多的要求,我们期待着老师和学院能给我们一个答复,但是针对一些问题,也许我们自己也需要反思。有些同学提到说课程已经进行了一大半但是班级同学之间似乎还是比较生疏,同学和老师之间的联系也不多。还有些同学说至善的活动太多,像模拟论坛和沙龙,使自己没办法专心学习。另外很多同学都觉得至善的课程太轻松了,没有一点压力。这些问题也许是因为我们自身还没有走出长期以来被动学习的状态所造成的,而作为至善的学生,我们不能完全依靠学院和老师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应该积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将自己磨练成一个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学生。
在听取完学生代表的发言后,张院长和王老师分别作了精彩而意味深长的讲话,将整个座谈会推向高潮。张院长送给我们每一个至善生三句话:“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与谁同行,一个人能有多优秀要看有谁指点,一个人能多成功要看与谁相伴。”张院长说至善学院是一个给优秀学生的平台,为大家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在这个平台上,老师和同学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但是这一切还是基于我们自己对于求知的渴望,最后张院长还引用陈坚校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优秀是一种习惯,细节决定成败。”
相比于张院长感性而更具宏观层面上的引导,院长助理王冰老师则用一种理性而更具穿透力的眼光对于一些具体问题作了总结分析。王老师指出其实很多同学对于至善模拟论坛或者沙龙活动有着错误的理解,它们并不等同于普通的活动,学院安排这些是为了锻炼我们的一些做研究的基本技能,为我们在今后的课题研究及其他更高层次的研究中做准备。王老师还说,至善始终坚持一种通识和创新的原则培养我们。放眼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的核心力量便是创新,创新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社会上哪个岗位热门就去竞争哪个岗位,学校里哪种证书抢手就去考哪种证书。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举办一次活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创新能力,锻炼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有同学说素质课内容太宽泛学到的很肤浅,那么也许可以将沙龙活动与素质课程相结合,使其成为素质课的延伸。
不断打破思维的束缚,寻找适合自己的途径,也许在走向至善的路上,我们能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外院英语曹佳馨
2010-11-20